洛阳桥
洛阳桥简介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360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1993年3月一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
现桥长73.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词,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 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洛阳桥的建成,个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人的作用。
公共交通
交通速览
乘坐19路公交车至“桥南”站下即可。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