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简介
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为全山第二大寺,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
法雨禅寺游览次序:海会桥(日莲池)——山门(“天华法雨”题刻、九龙壁)——天王殿——玉佛殿——九龙殿(九龙藻井)——御碑殿——方丈院
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
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
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精工巧作,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极高,为国家级文物,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天王殿
进山门,过九龙壁,对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檐间额题“天王殿”,现有的两座五层石经幢塔为1988年重建时设立。
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两侧竖有旗杆两根,这也有别于山上其他寺院。据说,其中一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然巍峨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称。
殿内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与众不同,据说是为了避免与普济寺重复。
玉佛殿
天王殿后的玉佛殿面阔三间,外加围栏,黄琉璃顶,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东西有钟楼和鼓楼各一,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苍老劲健,西侧植罗汉松一株,围粗3米多,颇为罕见。
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途经缅甸时请得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工。后来被毁,现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
御碑殿
殿宇五间,黄瓦盖顶,西侧楼屋内有门可通上佛顶山的香云路。
大殿面宽五间(宽约32米),进深四间,前有外廊,斗拱承担,殿中供三世佛。殿东耳殿三间,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间为“关帝殿”,供关公金坐像。两侧配房(客堂)各五间。
方丈院
为全寺最高处,二层檐楼房一排共27间,分隔为五个院。中间七间过去为印光法师方丈室,后改为纪念堂。
印光法师(1861~1940年),俗名赵绍俨,被称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生于陕西,21岁在终南山莲花洞出家,光绪十九年(1893年),印光随僧人化闻赴普陀山法雨禅寺,遂在此研究佛经,长达40余年。后到苏州灵岩寺建立净土道场。
印光法师著有《印光法师文钞》等佛学名著,在中国佛教界影响深远。
历史背景
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战火。
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济、法雨二寺领朝廷赐帑,同时兴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三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成为名动江南的一代名刹。
公共交通
公交车
在普陀山岛内可乘2号线在“法雨寺”下车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