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胜景
2015-12-08 16:29:05
崖门胜景简介
崖门,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称崖门。崖门口阔仅一里多,门外有一条长逾百丈的石矾,叫门限石。海潮初涨,巨浪汹涌奔向崖门,为门限石所阻,激起浪花飞溅高达数丈,声如巨雷,极为壮观。崖门形势险要,古迹众多,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
崖门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皇朝更替,少数民族战胜多数民族的古战场遗址,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载和古今名人凭吊崖门的诗赋书迹,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新会最有名的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区。这里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规模宏伟的慈元庙、林木蔽荫的杨太后陵、顶风排浪的崖山奇石、奇异圣灵的蟠龙山桔、金锁铜关的崖门炮台,以及皇帝碗山、唐宋古窑址等。还有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民间故事和古今名人凭吊崖门的诗碑。
崖门古战场
崖门是南宋亡国最后一场血战的古战场。事隔700多年,如今古战场范围已不可考,今指以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当地长者还可依稀指出宋末演兵场、架马坪、古碗窑等荒芜遗址。
杨太后陵
杨太后陵在崖山祠西南1里多的海滨寿星塘(今延安村南),乡人称“国母坟”,是杨太后的疑坟。坟很大,四周用蚝壳围砌,三合土固其面。明代进士陈白沙门生张诩有杨太后陵铭:
朝闻夕广,提二弱孤。依臣张陆,为宗社图。所奔波者,赵氏块肉。今则亡矣,伊迹之属。茫茫大海,履之若无。止见仁义,不见其躯。曹娥死孝,贞义死信。惟后死之,仁至义尽。山陵峨峨,尺土孔多。六鳌擎负,毋便随波。
碗山
碗山,又叫“皇帝碗山”,在杨太后陵西南。山西面有唐代至北宋期间的古窑址,尚存窑后壁及部分窑床。地面古碗、碟、盆、罐等残存甚多,其中残片中刻有“政和二年”(宋徽宗年号)的铭文。以前人们错把此处作“皇帝碗”址,1961年,经省、县文物工作队挖掘鉴定,才弄清楚。其实“皇帝碗”址在山的东南面菠萝山地,这里遗留有南宋晚期浙江龙泉窑和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出产的碗碟残片。据考证,这里是宋帝昺的士兵做饭之所,1279年,宋元决战于崖海,宋兵败,当时20万官兵随帝殉国于崖海,遗落煲、罐、碗、碟堆于一处,风吹泥土,堆积成山,现可还可在碗山挖出无数碗、碟等遗物。
崖门奇石
在崖山北,距崖山祠约4公里,有数块巨石聚在一起,屹立于崖门水中,最高一块突出海面二三丈,称为“奇石”。相传宋军抗元时,曾用此石作缆趸,结大船千余艘,作“一”字阵,碇海中。后宋兵败,宋丞相陆秀夫背少帝昺投海殉国于奇石下。
崖门炮台
崖门炮台在慈元庙南约5公里,紧扼崖门海口,形势非常险要,向为海防要地。崖门炮台是南宋最后一场血战坚守的阵地。明代在此设沙村巡检司。清道光年代派有千总一员,防兵160名在此镇守。
历史
南宋高宗迁都临安,国势日衰。至恭宗赵显登位一年多(1274年),元兵侵占临安,赵显投降,帝、后、王、臣都成为俘虏,只有度宗的淑妃杨氏携赵是、赵房二子出逃。至温州,宋旧臣陆秀夫、张世杰等相继宰兵前来保卫。1276年,张世杰等在福州奉赵是为皇帝,册杨纪为皇太后。为逃避元兵追赶,宋室继续南逃,驻扎在湛江的砌洲岛。1278年4月,宋帝赵是时年11岁病死。群臣继立8岁的赵局为帝,以陆秀夫为左亟相,文天样为右亟相,张世杰为太傅。6月高雷失守,便迁到崖门,召集20多万军队,建营驻扎。12月文天样战败逃到海丰,在五坡岭被俘。1279年,张弘范、李垣率元兵前来攻打崖门。张世杰等丢弃岸上营地,率兵将全部下海,结巨舰干艘和元兵决一死战。元兵久攻不下,便切断宋兵的粮草和取水的后路,并采取轮番进攻,前后夹攻,使宋兵抵挡不住。张世杰见大势已去,便突围出海,后来死在现今阳江市海陵岛附近的海面。陆秀夫在皇帝身,无法出走,便先叫妻子投海,然后抱着幼主投海以免受辱。后来杨太后得知帝员已死,也投海自尽。后宫和大臣们大多数都相继投海而死,以全忠节。当时浮尸在海上有十多万,宋室就此灭亡。
崖海大战,南宋官军士兵浴血奋战,残骸盈野,浮尸塞流。死难者中有跟随二王从临安出走的官兵,有张世杰带来的江淮水师,有南下沿途结集的勤王志士,有福建、潮汕等地的畲族队伍,有当时新会各地的义勇乡兵,有崖海一带的“乌蜒船”民,有后宫伺宦与军官眷属。他们千里奔随,出生入死,慷慨赴难,亮节高风,英烈煌煌。故明朝兴建大忠祠,在祠堂内立“死难义士神位&r
公共交通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