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令山
2015-12-08 16:30:54
贤令山简介
贤令山又名“牧民山”,位于城郊东北1公里处,这是阳山县人文景观旅游区。韩愈一生多次被贬,第一次被贬谪阳山当县令。虽然他在阳山当县令的时间不长,但影响深远。《新唐书》说他在阳山“有爱在民”:一是把中原文化带到阳山,促进了当 地人的知识开化;二是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此地,改变了阳山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贤令山,就因韩愈是“贤令”而得名。
此山自然风光十分美丽,峰峦起伏,曲径洄环,潺溪纵流,鱼跃于渊,松涛蔽日,雀鸟喧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自唐以来,名贤留题于丹崖翠壁间,使韩文 公读书台、游息洞、朝阳洞、打字崖等千古陈迹成为当今名胜。那神奇的朝阳洞、蜿蜒的一线天、欢腾的水帘洞,乃是天造地设,令人神往。明代建筑的北山古寺, 清静幽雅,树木葱茏,寺藏碑刻,件件珠玑。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园中草木葱茏、鲜花似锦,更为贤令山添色增辉。
一年四季,贤令山游人络绎不绝。
北山古寺
坐落在贤令山麓,坐北向南,因山构筑,占地约1公顷,飞檐翘角,体态堂皇。周围群山相抱,树木葱茏。寺前清流,罄泻而下,寺内花木丛生,环境幽静秀美,为本县寺庙之冠。明清时期“阳山十景”之“禹门叠浪”(又名“三门雪浪”)、“寺门桃李”、“古洞韵泉”等均在此处。
北山古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之后历代屡经增修。游古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极具势的“禹门叠浪”,山溪越两桥,流沫怒飞,近者沾袖湿襟。过了禹门桥,上八十五级石阶,有宽敞空坪,两侧山坡桃李芳菲,这便是“寺门桃李”。北山古寺原为四楹大院,首楹右为郑仙翁祠,左为韩大仙祠,中为大门,横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双石狮雄踞山门左右。门内高放生池,清澈的九曲水源自寺后“古洞韵泉”。池上筑金水桥,过桥即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为三元祠,左为七贤祠,祠内墙壁嵌有宋书法家米芾草书“且看山斋”等唐宁明清的八件碑刻,字体遒劲,世所罕见。三楹右为文昌祠,中为观音阁,左为读书松桂林 (注:其名缘自韩愈诗)。四楹为大雄宝殿,内列三宝佛像及十八罗汉,雕工细腻,各具其姿,神态逼真。寺后有一洞,内有渗自钟乳石缝中的甘甜山泉,这就是“ 古洞韵泉”,寺中历来食用水皆取自此泉。
登临寺门,放眼远眺,山峦披绿锦,湟川穿银带。城郊田块整然,城区楼房矗立,勃勃生机,一览无遗。
韩文公读书台
韩文公读书台又名“远览亭”,“书台夜静”,为明清“阳山十景”之一。坐落在贤令山之西南,与游息洞距之咫尺。相传韩愈闲假时常在此读书,因而后人建亭纪念。读书台旁有一股清泉像涓涓银流,穿壁而出,喝之清甜爽凉,群虾戏于其中,情趣无穷。
读书台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为砖砖木合构之四角亭。之后屡有重修,明崇祯五年(1632年)易砖为柱,清道光元年(1821年)护以木 栅。1964年阳山县人民政府再次重修,亭内竖立着明弘汉十二年(1499年)镌刻的韩文公半身线条像,高1.5米,宽0.83米,是我省仅存的韩文公碑 刻像。亭外石壁上,有韩文公《远览》诗:“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另有明清时代诗刻数十处,均为历代名贤达士缅怀韩文公之杰 作。亭前30余米处的石峰上,有韩文公楷体手书“千岩表”三个大字,另有两行小字:“万石之中,巍然雄尊。与岁寒君,心契无言。”诗人自比石峰,高洁情怀,一泻无遗。在石峰近处,还有清朝萧炳坤草书“一笔虎”石刻,“虎”字一气呵成,刚劲有力,如虎神威。
置身读书台,一缕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追忆前贤,韩文公读书声仿佛犹在耳边。
公共交通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