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阁佛寺
2015-12-08 18:35:05
曼阁佛寺简介
曼阁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澜沧江东岸曼阁寨。“佛寺”在傣语中称为“缅寺”。西双版纳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凡有村寨之处就必有佛寺。曼阁佛寺因其悠久的历史,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中心佛寺的地位,在景洪地区有着很在的影响,是目前保留最为完好和最有价值的佛寺。
曼阁佛寺傣语叫“洼曼阁”,意为中心佛寺。整个寺院在建筑过程中不用一钉一铆,造型十分考究美观。
一进入佛寺,首先看到的是门亭及门亭两侧高大苍翠的油棕树,穿过走廊便进到佛殿,这是佛寺的主体建筑。它长11米,宽10米,面积为110平方米,是一座无柱式重檐三坡面建筑。站在殿门,映入眼帘的是十六棵刷着红漆、雕刻花纹的红香椿圆木柱,顶天立地支撑着一个诸葛亮帽似的寺顶;左右各七棵为殿宇主要支着点,中间前后各一棵互相构成一长方形框架,整个殿宇建筑以木架较高,故屋顶有较大的坡度,并微作曲面。平行列柱外侧直接置于围墙之上,在承放梁架和斗拱的地方,分别填放一个石柱础和伏象结构,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让阳光从梁架与围墙间的空隙透入殿内,增加殿内的光亮。殿面上层由三段相叠而成,中央最高,向两侧递减。正脊的桁架顶上层坡面,两侧在低于蜀柱顶部加桁条组成下坡面,形成重檐上层多坡面。整个梁架斗拱全部斗木相接,互相制约,彼此衔接,不用一钉一铆即构成为坚固的屋架结构。圆木柱上装饰有细致漂亮的雀替和挂落;天花板上绘着美丽的图案,这些都具有浓厚的傣家特点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佛殿中堂的西侧,置一个二米高的须弥座,上面供着四米高的镀金释迦牟尼像,傣语称“帕召果他麻”,尊称“萨帮友帕布塔召”或“萨帮友”,意为“高尚的至尊佛主”。前置供桌,桌上供有各种大小佛像及动物塑像,有立式、坐式两种。这些佛像大多作火焰发髻,卷云状耳,眉目清秀,作微笑状,粗头宽肩,体型瘦削。佛像前面的两侧挂着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长幡,傣语称“董”,长幡宽二十公寸,长四米多,由梁垂吊至离地面两米左右,上面绘着五光十色的花纹,缀满金光灿灿的金纸、银箔,每一条长幡都是一幅幅精美的傣族战锦。据说“董”是佛祖赐予信徒死后升的天梯,它越长越吉祥。
大殿的南侧有一个用砖砌筑的高约半米左右的专供佛爷和尚念经时坐用的上座,它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上为一亭台楼阁,精美无比。据南传佛教的教义:只有出家人才能成佛,而一切世俗人只能听佛的训诫,祈求佛主的庇佑,本身不能成佛,因而设立上座就严格地把能成佛的与不能成佛的截然分开,所以前来听经的世俗百姓只能坐在上座的对面,佛殿北侧的偏厦之下。在上座的右边,设有一个经书台,傣语称“殿坦未”,它由七头象支撑起一个小亭,专门让群众听经时奉献蜡条、供品。这七头象精雕细刻,造型别致,它取材于释迦牟尼骑七头象战胜辟当的故事,七头象表示无比崇高之意。
佛殿四周的墙壁上,有色彩斑斓、精工细绘的经画,内容是释迦牟尼十世成佛的故事。绘画的线条流利、粗犷,颇具浓郁的傣家壁画风格。
置身于大殿中,仿佛置身佛的世界,幽深昏暗的光线下,闪闪发光的佛像,五彩纷呈的“董”(幡幔),色彩鲜艳的壁画及寺顶五彩缤纷的绘图,让人感到佛世界的神秘莫测,同时也看到傣家人卓越的智慧和独具匠心的创造。
公共交通
公交车
乘景洪市中巴车到曼阁寨,南行100米即到,票价2元。
(仅供参考)